从标题中可以想像出钢片琴(celesta)应该是当时较为时髦的乐器,否则巴托不会刻意引述它,而且除了在极少乐段外钢片琴绝少以主角的身份出现,并在大部份时间内没有被应用。其实在弦乐为主基础上竖琴与钢琴反而有较高的曝光率。虽然其他敲击乐器基本上只赋予了点缀性的角色,但巴托在音色的创意上向前走了一大步。他甚至在乐谱上提供了明确的乐器摆放位置,在混合不同声响时在方向感上有周详的考虑。但这首作品最成功之处着在于其高度统一的曲式组织和严谨精细的对位布局上。全曲虽然分为四个乐章,但全都建基于首乐章起首的主题上,在反覆应用、变奏和发展这单一萌芽乐思的过程中可以隐约找到贝多芬老练手工的影子。在每一新变异种各有其独立新生命的同时,全曲给人一种极度统一、乐思连贯的感觉。 这是巴托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创作于1936 年,为纪念瑞士的巴塞尔室内乐团成立10周年而作。1937年1月由萨赫尔指挥巴塞尔室内乐团在瑞士巴塞尔首演。乐曲中的弦乐器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和竖琴;打击乐器包括木琴、小军鼓、钹、铜鼓、低音鼓、定音鼓、钢片琴和钢琴。乐器的位置安排也和其他作品不同,弦乐器组分布在舞台左右两侧,其他乐器在中心位置。 听惯了传统古典音乐的乐迷们,对于巴托克的音乐需要花费足够的耐心,因为不喜欢巴托克的人,会指责他的音乐尖利粗野,大众接受度不高,然而正是这种破碎而充满悖逆性的音乐语汇,才使他的音乐超前独特,营造出一种颇具“凌乱美”的氛围。 |
第1乐章:速度较缓的赋格曲,半音的紧张度造成的各种变化,形成整个乐章的基本特性;
第2乐章:快板,舞曲结构;
第3乐章:柔板,夜曲似的慢乐章,中段几乎是一个由弦乐颤音与竖琴、钢琴与钢片琴的纤丽滑奏形成的映象主义的闪光网;
第4乐章:极快板,弦乐奏出的激烈的乐句,奔放的小提琴旋律的伴奏具有保加利亚舞曲的节奏。
纽约爱乐乐团 巴托克《为弦乐器、打击乐器和钢片琴的音乐》全集下载.rar: https://url02.ctfile.com/f/19888902-802547060-f5d701?p=1340 (访问密码: 1340)